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企樾
“我们正在建设一个‘企业强大、员工富足、和谐工作、幸福生活’的美丽新蚌压。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安瑞科(蚌埠)压缩机有限公司(简称“安瑞科蚌压”)的总经理杨威锋多次提到这句话。
作为一家专业的压缩机制造商,安瑞科蚌压被评为第三批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”之一。过去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,杨威锋一直关注着公司的发展,他说:“‘业务丰满、团队整齐、家底殷实、基业长青’是我们的百年蚌压梦。再过三十年,我们相信能实现。”
安瑞科蚌压为什么能成为“小巨人”?记者实地探访,初步了解了他们的故事。
从低谷回到高峰
“我们公司实际上已经有七十二年的创业发展史了。期间经历过六次更名,现在的安瑞科蚌压是2002年变更后的名称。”杨威锋回忆道。
据他介绍,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皖北铁工厂,这也是蚌埠的第一家机械厂。从皖北铁工厂走到安瑞科蚌压,其中蕴含着几代人的努力。杨威锋说:“建厂之初我们就在做压缩机,一直到2017年公司都在深耕压缩机领域。神舟五号、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‘实验6号’上都有我们生产的压缩机。”提到自家的产品和历史,杨威锋显得很有信心,他继续介绍:“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考船‘实验6号’船用压缩机的研制,是国家级的攻关课题,也是业内亟待解决的难题。当船用压缩机安排完毕,科考船进行试航的时候,连验收组的专家都很紧张,因为一旦压缩机出现状况。不仅要进行大规模的船体拆解,后续的科考航行计划也会无限期的滞后。让所有人都振奋的是,试航过程中我们的压缩机不仅全面达标,而且运行平稳,甚至在压缩机上放了一枚硬币,也稳而不动。大家都很兴奋,连那些资深的老专家们都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。那时我们所有人才稍稍地松了一口气。”
但是公司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在这七十二年间公司经历过低谷期,也有过高光时刻。经过回顾总结,杨威锋把这些年公司走过的历程划分为“三次创业”,第一次是1949年至2002年,第二次是2002年至2016年,第三次则是2017年至今。
第三次创业的起点是2017年8月。当时随着能源产业政策的调整、国家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补贴支持力度加大,过去以压缩天然气为能源的城市公交车、出租车等陆续被淘汰。因此2014年开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市场需求逐年下滑,而且下滑速度非常迅猛,导致压缩天然气行业产能过剩,竞争异常激烈,产品毛利率逐年降低。公司不仅出现了库存产品积压,还因为刚刚搬至新厂,仅固定资产折旧、土地使用权摊销和土地使用税每年就比老厂增加了约1800万元。公司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2015年公司的经营净利润为-1457万元,2016年为-2486万元,甚至濒临破产。
2017年,杨威锋受公司创始人之托接任总经理一职,开启公司的“第三次创业”。经过考察分析,他认为公司不仅存在产品结构单一,还存在员工年龄老化、情绪低迷、分配机制不公平等问题。对此,他通过拓展业务范围、引进新人才、建设企业文化、改善员工福利等方式做出了很大努力,帮助公司扭亏。2018年公司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0%。目前,公司除了原有的天然气压缩机外,还有非常规天然气装备制造、节能装备制造和国际市场业务等。
2021年上半年,公司获得了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”的称号。杨威锋说:“我们公司虽然体量较小,但是技术过硬,在压缩机制造领域有着超强的创新研发能力。被评为‘小巨人’是对我们的一种认可,我们在同行业中确实已经做到了领先地位。”
既是企业家、也是“园丁”
实际上,2017年是杨威锋第二次掌舵安瑞科蚌压,在2005年至2007年他也曾担任过总经理一职。
杨威锋说:“受到央企市场化的感召,2007年我离开安瑞科蚌压到一家大型央企负责战略管理,主要负责公司战略和对外投资并购。在那之后,我也和朋友尝试过创业,还去一家民企做过并购。从做投融资业务到管理一家制造业企业,二者之间差距还是挺大的。”
他从事投融资的经验与安瑞科也有渊源,他对记者说:“2004年的时候,我在安瑞科集团工作,也就是安瑞科蚌压的母公司,当时我主持安瑞科集团赴港上市工作,并负责管理集团下属的8家企业。白天处理日常事务,晚上还要加班加点筹备上市工作。招股书等各种中英文材料,每一页我都反复看过几十遍,逐一推敲,以确保准确无误。”
随着访谈深入,他身上敬业、勤奋、好学的特质令人印象深刻。杨威锋表示,二十年前他已经考出了律师、注册会计师、注册税务师、工程师、监理工程师和基金、证券从业资格等多种资格证,但是这些年来他坚持利用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,不断地学习、更新知识。他说:“知识每年都有更新,我们都要加强新知识的学习。我虽然早已经有了很多资质证书,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变化,现在更新了很多知识点,我们必须要学习它、消化它,并学以致用。要想当个好老师,就必须先当个好学生。”
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外,杨威锋还在南开大学、安徽财经大学等做客座教授、研究生导师。他说:“2009年我在一家大型央企从事战略管理工作时,曾在中央财经大学受邀讲过企业发展战略。2017年时,母校南开大学邀请我回校给MBA的学生们讲一下投融资的实际案例。课后我让学生们自由提问,但是没有人问我投融资相关的问题,反而都在问职业规划。我发现很多MBA的学生因为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困惑才来读书,但往往又带着困惑走。”后来他在两所大学主要讲职业规划,也从安瑞科蚌压的例子入手,讲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、投融资和相关的法律、财务知识等。
他说:“其实比起管理企业,现在我更喜欢做老师。”他在安瑞科蚌压内部也设立了蚌压管理学院,鼓励公司员工攻读安徽财经大学的MBA学位,提高人员素质。在他组织撰写的《蚌压七十年创业发展史》中也写道:“员工素质提高、人才梯队培养是改变企业精神面貌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”
“早看半步”
虽然公司现在已经步入正轨,但是杨威锋认为安瑞科蚌压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。
他细细盘点道:“我们的产品创造能力、研发能力很强。很多时候都是客户先提出需求,然后进行承接,并研发、制造出具体的产品,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的。但是这样的产品很难做到批量生产。别人公司一张图纸可以做几千件产品,我们可能一张图纸只能做客户订购的某个特定产品。这就导致公司的收入很难形成规模,成本很难降下来,利润率较低。受限于成本居高不下,产品利润空间也比较小。并且技术研发,生产制作周期也较长,效率较低。针对于此,我们一直加强引导客户选择定型产品,并不断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。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技术性强、能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?这是首先困惑我们的一个点。”“其次,公司的‘包袱’仍然很重,为响应政府‘退市进园’的号召,企业搬迁新厂后,每年的折旧、摊销就高达2200万元,压力巨大。而且我们还有技术工人年龄老化问题,现在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是40岁,这还是改革后的,2017年我刚上任的时候公司的平均年龄是46岁。技术工人一旦空缺很难招到,青黄不接。”
对于这些问题,杨威锋一直在尝试更好的解决方案,化解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。目前,公司的产品标准化、国产化设计正有序推进,成本逐渐降低,生产效率也逐步提升。通过厂房租赁、闲置设备清理等方式,全面盘活公司资产,资产的运行效率不断优化。加强校企合作,外引、内培相结合,引进和培育高素质的技术工人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。
此外,杨威锋还在带领团队进一步开拓业务范围,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。他认为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,现在是进入该赛道的好时机。杨威锋说:“前两年我们就在想要不要做氢能压缩机,但是一直按兵不动,因为我觉得还没到时候。什么时候能进入一个产业?我认为这得顺势而为。在众多新产业的初始阶段,很多企业还在依赖政府补贴,如果我们的客户都靠补贴活着,那我们怎么赚他们的钱呢?”
他认为公司需要“早看半步”。具体而言,“早看一步的话,很多条件都不成熟,发展前景也大多是未知的,贸然进入容易成为‘先烈’。晚看一步的话,又容易陷入恶性竞争。所以早看半步正好,我们要根据宏观形势,动态把握市场趋势,精准把握时机,依靠企业差异化优势适时加入的新产业竞争。”目前,公司正在研发氢能隔膜压缩机,同时也已经寻找到新的市场合作机会。杨威锋表示:“如果技术尚不成熟,我们是不会推向市场的。”记者参观公司工厂时看到一句标语——“不接受不良品、不制造不良品、不流转不良品”,或许这也是安瑞科蚌压能成为“小巨人”企业的原因之一。